正在加載......


選舉紀錄 首頁 > 黃煌雄部落格 > 選舉紀錄

1994年3月23日戈巴契夫之友晚宴

選舉紀錄(總論)

緣起

規劃本區的想法,源自1996年台灣總統大選結束後,本會創辦人黃煌雄以「戈巴契夫之友會召集人」的身分,前往莫斯科拜訪俄羅斯總統參選人戈巴契夫。期間,黃創辦人偶然見到戈巴契夫競選總統印製的選舉文宣,有感於與自己過去參選立委的經驗相比,俄羅斯總統大選文宣製作之「簡樸」,反而襯托台灣實踐民主經驗的可貴;因而產生規劃本區的想法,期許為後人留下見證台灣走向民主之路的史料。

黃創辦人參與的「六次半」立委選舉,宛若一條台灣民主發展的歷史廊道,包括從戒嚴走向解嚴的「到民主之路」,以及從「國民黨支配時代的結束」到九0年代初「總統直選制」的憲政改革。這些選舉期間製作的競選傳單,見證黃煌雄早年參政的軌跡,也反應出其堅持以政策論述當作首要競選策略的特點。

細看這些競選傳單的內容,不難發現每一次選舉都有一句核心的競選標語,代表黃煌雄對時局的診斷與所開的處方。本區將以每一次的「競選標語」為主題,並簡述相關主張與核心政見。

選舉紀錄(分段介紹)

1978年第一屆立法委員第三次增額補選:「國民黨往何處去?」

國民黨往何處去

1977年 11月19日是台灣地方選舉的轉捩點。此次選舉的歷史意義便是打破國民黨長達三十年來作為「支配者」的角色。黃煌雄把握住這個歷史發展的趨勢,提出國民黨的未來,應「漸漸經過學習、適應、習慣,然後滿足於『競爭者』的角色。」(參閱:「國民黨往何處去? 」)

國民黨角色的轉變與黨外力量的集結與成形,變成今後理解台灣民主政治發展的主軸。換言之,國民黨往何處去的歷史問號,將與台灣往後確立民主道路的方向息息相關。此時黃煌雄所屬的「黨外」,已躍然成為推動台灣民主進程的主要力量。

● 更多歷史資料PDF下載

1980年補辦第一屆立法委員第三次增額補選:「到民主之路」

到民主之路 到民主之路 到民主之路

1978年的立委增額補選因為「中美斷交」而延期舉行。時隔兩年的期間,台灣島內爆發了「美麗島事件」。為了「療傷止痛」,黃煌雄不僅提出「特赦高雄事件受刑人」的「鄭重籲請」,更嚴肅呼籲朝野必須團結,致力讓中華民國邁向「到民主之路」。

作為確立民主憲政的方案,黃煌雄提出改造「中央政治體制的代表性」與「地方政治體制的合法性」兩大觀點。前者成為改造「法統」的主要訴求;後者則凝聚為要求落實「省長民選」。

● 更多歷史資料PDF下載

1983年第一屆立法委員第四次增額補選:「台灣的轉捩點」

台灣的轉捩點

「改造法統」的癥結在於:原有中央體制的規劃:包含國民大會、總統與五院之政權與治權,其適用範圍原是涵蓋整個中國,但自政府播遷來台,這樣的體制與規模僅適用於中國大陸面積千分之三的台灣;加上缺少制度上的汰換機制,使法統呈現「臃腫」與「僵化」,成為無法因應國內外新局的沉重包袱(參閱:「《台灣的轉捩點:訪問演講篇 》頁20-32」)。

把握這樣的脈動,黃煌雄在本次選舉提出「台灣的轉捩點」作為競選主軸,強調台灣只有落實「法統的改造」,才能建立民主政治的正當性。

● 更多歷史資料PDF下載

1986年第一屆立法委員第五次增額補選:「國民黨支配時代的結束」

國民黨支配時代的結束

國民黨支配時代的結束

八年前,黃煌雄「寫一本書,質問『國民黨往何處去?』;「六年前,高雄事件後,提出『到民主之路』;「三年前,再指出『台灣的轉捩點』。回顧歷史,台灣政治發展的軌跡正是依循這樣的方向前行。

此次選舉,黃煌雄進一步提出「國民黨支配時代的結束」的宣告。作為對台灣未來政治發展趨勢的診斷,這樣的「宣告」包含兩大意義:其一,是國民黨要從支配者走向競爭者;其二,是「黨外」也應準備好從抗爭者走向競爭者。

● 更多歷史資料PDF下載

1989年第一屆立法委員第六次增額補選:「從抗爭到執政」

從抗爭到執政 從抗爭到執政

12年前,黃煌雄首次拋出「國民黨往何處去?」;12年後,黃煌雄也首次向民進黨拋出:「從代表異議者的吶喊、標幟著悲愴命運的黨外,到取得合法地位、致力爭取政黨平等地位的民進黨,更進而準備接受政權、而展示治國意志、決心與能力的執政黨;這三部曲實是國內政治發展的主要趨向……。」(參閱:從抗爭到執政,頁6)黃煌雄更以「從抗爭到執政」一句話概括。

為達這樣的目標,黃煌雄進一步說:「民進黨仍需克服兩大困難,掃除兩大障礙」——「要求國民黨儘速放棄其在支配時代所殘留的各種特權」,「要求國民黨儘速廢止非常態時期所殘留的有關體制與法令」(參閱:同上)。這樣的體認與承擔,也為日後黃煌雄參與中華民國憲改種下歷史的機緣(參閱:從抗爭到執政「結束非常體制的全面要求(一)」,頁132」)。

● 更多歷史資料PDF下載

1992年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:「建國新藍圖」

建國新藍圖 建國新藍圖

「國民黨支配時代的結束」開啟台灣政黨政治競爭的局面。在時任民進黨主席黃信介的帶領下,民進黨先後提出「憲政藍圖」—「民主大憲章」與「經濟藍圖」—「全國民間經濟會議實錄」,而黃煌雄是在這個過程中「用力最多」的「最主要」工作者。

「憲政藍圖」與「經濟藍圖」是民進黨的「建國新藍圖」,更是民進黨「邁向執政之路」的莊嚴宣示。

● 更多歷史資料PDF下載

1995年第三屆立法委員選舉:「戰略:台灣向前行」

戰略:台灣向前行

在全球「第三波」民主化國家歷史浪潮中,為使台灣得以成為民主的典範,黃煌雄以「開創台灣新生命」為號召,提出「戰略:台灣向前行」的論述。

黃煌雄擘劃邁向新時代的「七大戰略」:包括:一、確立台灣歷史主體性,塑造國民意識;二、以制憲運動來實現主權獨立和政治民主的目標;三、建立預算的新方向,合理分配國家資源;四、引導國防政策的新思維,確保台灣國家安全;五、改造經濟社會體制,提昇國民生活福祉;六、改革教育體制,活絡社會文化生機;七、結合民間與知識界的改革力量和智慧,推動國家的建構。

● 更多歷史資料PDF下載

戰略:台灣向前行 戰略:台灣向前行



台灣研究基金會

105台北市松山區敦化北路303號12樓之1
12F.-1, No. 303, Dunhua N. Rd., Songshan Dist., Taipei City 105, Taiwan (R.O.C.)
TEL:(02)2547-5686
FAX:(02)2547-5696